如何训练正确的觉性和禅定?
如何训练正确的觉性和禅定?
~摘自隆波帕默尊者2013年5月8日开示
《修行——为何?如何?有何结果?》中文字幕17'41"-33'42"
禅定有几种,大家修习的绝大部分属于邪定,心只是往外送,宁静于单一的所缘,并未安住成为知者、觉醒者、喜悦者。
如果查字典——“禅定”的定义是安住。
而我们想到禅定,只想到宁静。
宁静与安住是两回事。
安住包含宁静,宁静不一定包含安住。
心跑去停在呼吸上的时候,并未安住成为观者。如果安住,就会看见呼吸的身体是一个部分,观者的心是另一部分。绝大部分的修行人都是让心跳进去:觉知呼吸,心就跑去抓住呼吸;观腹部起伏,心就跑去黏着腹部;经行时,心跑去跟脚在一起;做手部动作,心抓住手。或者就干脆跑去想其它事了。心跑去想其它事,是散乱。
心跑去跟单一的所缘在一起,属于修习奢摩他。
紧盯专注而后静如止水,并不会生起智慧。
能令智慧生起的禅定是另一种,心一定要抽身出来成为观者。
三四十年以前,隆波去高僧大德的寺庙游学参访。
无论去到哪里,他们都会讲到“知者的心”。
知者的心——为什么心会成为知者?
我们原本应该让心成为知者,结果却一味的让心成为思想者、造作者,从未成为知者。
因此佛陀特别强调要训练禅定直至成为知者,一旦心安住成为知者或观者,那么觉知色法的时候,就会立即照见色法不是心、色法也不是“我”,只是被心觉知的对象。
如果心安住成为知者,并且觉知名法时,觉知到苦、乐、好、坏、贪、嗔、痴,智慧就会生起从而照见——所有的苦、乐、好、坏,都不是“我”,也不是心,它们只是被心觉知的对象,而不是“我”,只是来了就走、来了就走的现象。
在开发智慧之前,需要具备两个工具:
觉性,以及正定——正确的禅定。
若是精确的定义,其实还不能称其为“正定”,
正定只在圣道生起的时候生起,此处的“正定”只是近似的说法。
精准的称呼而言,“正定”是通过观禅训练而得以洞悉名色三法印的禅定,
而非止禅——心宁静地紧盯在单一的所缘上。
绝大部分修行人会粘着于单一的所缘:
观腹部起伏,就紧盯腹部;观呼吸就紧盯呼吸;经行就紧盯全身或者脚。大部分人都会走入这个误区。我们一路坎坷走来,修习的禅定不正确,智慧也未能生起。因此,必须得到正确的觉性和禅定,它们是通过训练才生起的,要训练至驾轻就熟。
觉性要如何训练?禅定又要如何训练?
如果通过训练获得了两者,则无需再担心没有智慧。
智慧就是照见名色(身心)的三法印,它将自动生起。
首先训练觉性。在平常状态下,心总是忘记自己,走神去想那个或这个。
从醒来到睡着,事实上,是从出生到死亡,我们觉知身心的时刻是微乎其微的,而忘记身心、走神迷失的时间却多到不计其数。从早到晚,我们觉知身心有过几次?有过多久?迷失去想其它事情,又有多少次?多到什么程度?
分心走神,是心的平常状态。
有身忘记身,有心忘记心。
心快乐不知道,心痛苦也不知道。
心好不知道,贪、嗔、痴生起,也不知道。
忘记身、心,称之为“缺乏觉性”。
我们要努力训练,有觉性的觉知身与心,就只是感觉。
别紧盯,就只是感觉。
何时忘记身、忘记心,就说明力度太松了;
若因害怕忘记身心而专注于身心,则又太紧了。
太松和太紧均非中道。
中道——就只是感觉。
有身存在,只是感觉身,别忘记,也别紧盯;有心,只是感觉心——心有快乐,只是感觉它有快乐,就只是知道,别紧盯。
心走神,就会快乐生起不知道,痛苦生起也不知道,善和不善生起,都不知道。如果紧盯专注了,虽在觉知,却是僵硬、迟钝、沉重、昏沉的。
忘记身心的极端之路不可行,紧盯打压的极端之路亦然。
忘记身心属于欲贪行,随顺了烦恼习气。
而紧盯着身心则是让身心受苦的苦行。
身体僵硬,心也僵硬,这条路是行不通的。
我们要训练——就只是感觉。身体移动,感觉;心跑动,感觉。要的只是感觉。试着点头,就只是感觉。如果紧盯,就会这样(隆波演示)。如果心走神,比如人们打电话的时候,几乎是百分之百缺乏觉性。仔细观察过吗?能够体会到吗?
别走入两个极端:
第一个是忘记身心,这个太松;
另一个是紧盯着身心,这个太紧。
中道,就只是感觉。
我们一定要训练。
先修习某一种禅法:谁曾念佛,就念佛;谁曾觉知呼吸,就觉知呼吸;谁曾观腹部起伏,就观腹部起伏;谁曾练习隆波田手部动作,就做手部动作。修习任何一种禅法,然后去及时的知道心。
修行——就只是感觉。
若做手部动作,就只是感觉,看见身体移动,就只是知道。假设练习手部动作时,只是感觉——动了,就感觉。那么走神了,只要身体移动,就会毫无刻意的感觉到它,没有任何刻意就能感觉到。
或者观呼吸,呼气觉知自己,吸气觉知自己,没有紧盯,只是觉知而不走神。呼气觉知自己,吸气觉知自己,行住坐卧觉知自己。就只是不断的觉知。接下来,一旦失去觉性而走神,比如生气了,由于走神而未能及时知道,一旦生气,呼吸立即改变节奏;或者贪欲生起,令呼吸改变节奏;或是烦恼习气强烈,呼吸会急促起来。每当呼吸的节奏发生一丁点变化,觉性就能极快的捕捉到。因为觉知过呼吸,所以只要呼吸稍许改变,觉性就会自行运转。
或者训练在动中觉知。运动了,觉知;运动了,觉知。假如走神了,只要身体一移动,就能即刻觉知到,觉性生起了,就能觉知身心。因此,可以修习任何一种禅法,然后不断觉知。
觉知呼吸,就看身体呼吸,不断的觉知,别分心走神,也别紧盯着它,就只是感觉;观腹部起伏,就看腹部起伏,觉知到升起的腹部,觉知到下降的腹部;经行,就去感觉走动的身体;如果心偷跑去想,则知道当下的心跑去想了。
常常训练,觉性就会生起。一旦有什么现象生起,身体稍有动静,呼吸微微变化,觉性都会自行出现,毫无刻意。苦乐在心里稍一露头角,觉性就自行生起。烦恼习气现身,贪嗔痴一生起,觉性也会即刻运作,知道生气了、贪了、迷了、高兴了、难过了。
觉性不会无缘无故的自动生起,需要训练它。
需要不断的感觉身、感觉心。
别紧盯着身、心,也别忘记了身、心。两者皆非中道。
忘记身心,太松;紧盯身心,太紧。
我们要训练不断的觉知。
接下来,身体移动就能自行觉知。
心跑动,觉性也将毫无刻意的生起。
要训练至毫无刻意才行。
如果还刻意想去知道,就太紧了,变成紧盯。
要让觉知变成自动自发的。
听起来很难,可有些人训练一个月就做到了。
简单的表达就是:觉知自己,别走神,也别紧盯专注。
就只是感觉,就只是感觉。
请记住这句话:只是感觉,别分心走神,也别紧盯。
另一个需要训练的是——正确的禅定。
我们使用原先的方法,来及时的知道心;
是及时知道心,而非及时知道身。
我们要及时知道心里发生的种种变化。
修习任何一种禅法,身体变化,知道;心变化,也知道。
无论发生什么变化,都能持续的知道,这样就会生起觉性。
想要让禅定生起,可以延用原来的禅法,但要及时知道心的变化,知道心在散乱和走神。
禅定与散乱是相对的——何时散乱,何时便无禅定;何时有定,何时便无散乱。
我们无法阻止心的散乱。
有些人一开始就借助打坐来压制心,希望它不散乱,这只会徒劳无获,
因为心是不受我们控制的,心是无我的。
想要命令心不散乱,这是痴心妄想。
要接受实相——无论如何,心都会散乱的。
修习任何一种禅法,念佛也行,观呼吸也行,心散乱的时候,及时知道。
念佛或觉知呼吸的时候,千万别阻止散乱。
如果散乱能被阻止,心就变成“我”而非“无我”了。
事实上,没有任何人能够阻止(散乱)。
因此,在明白原则以后,及时的知道(散乱)。比如,观呼吸、观腹部起伏或念佛的时候,心跑去想了,要及时知道心跑了;心跑到呼吸上,要知道心跑到了呼吸上。观腹部升降时,心跑到腹部,要及时知道心跑到了腹部;心跑去想,要及时知道;又或者心跑到身体任何部位,也要及时知道。心游移不定,要及时知道游移的心。
何时看见心的跑动,正确的禅定(即不跑动而安住的心),将自动生起。
因为它们是相对的事物,何时光明呈现,何时黑暗消失。
明白这个原则,便无需驱散黑暗。
只要让光明呈现,不必徒劳的驱赶黑暗。
一旦光明显现,黑暗将自动匿迹。
觉性生起,散乱自行灭去,
禅定自动生起,不用命令心有禅定,心会自动生起禅定。
看到了吗?简单得不可思议。
隆波儿时打坐,吸气念佛、呼气念陀,从一数起,训练很久,心才宁静。第一次训练没超过七天,心宁静但不深邃,还未归位,心光明在外面,跑出去去天界等处旅游。如果按照“心往外送”的标准来衡量,隆波属于顶级的,因为从小就把心往外送了。后来一想——碰见天神不可怕,万一遇到鬼怎么办?它们同样都是化生的。
由于怕心往外跑了见到鬼,故而隆波在以后的修行中,心一旦迷糊了要往外跑,就会立即警觉,不让它跑,这样就演变成训练让心安住来觉知自己。呼吸,觉知自己,呼吸,觉知自己,心不再游移。
后来遇见隆布信长老,他称呼隆波为“知者”。“知者,要这样做,别那么做”,长老唤我“知者”。为何是“知者”?因为我的心安住成为知者。
我们要用功。修习任何一种禅法而后及时的知道心。心跑去想了,及时知道;心跑到腹部了,及时知道;心跑到手、脚,及时知道;心跑到呼吸,也及时知道。及时知道心跑掉的瞬间,心会自动安住。
越频繁的及时知道心的跑动,就会越频繁的生起禅定。禅定并不会生起很久,而是一瞬间、一瞬间的生起;是频繁生起,而非持久生起。
一旦禅定密集而频繁的生起,就感觉仿佛可以安住很久。心独立而凸显,能够一整天觉知自己,有时这样维系数日。若是从深度禅定之中退出,知者般的心也能独立凸显好几日。
如果仅仅依靠刹那定——心跑动的一瞬间,及时知道。跑了,知道,便会生起刹那定。不会保持太久,只是一瞬间,即刻就会灭去。一会知道,一会跑掉;一会知道,一会跑掉。心时而知道,时而跑掉,极快地交替进行。最后,跑掉的一瞬间立即知道,就会感觉仿佛可以一直觉知自己。就像是电灯的光在每一秒钟生灭几十次,生灭极速而连续,让人以为它是持久发光的。
心亦如此,觉知自己也是刹那生,刹那灭;刹那生,刹那灭。越来越频繁之后,会认为好像一直在觉知自己。
所以,我们要用功,通过及时知道身与心来发展觉性——身体移动,持续知道;心移动,持续知道。
透过及时知道心,来得到禅定——心跑去想了,及时知道;
心跑去紧盯着任何对象,及时知道。
训练至证得禅定的功课,佛陀称之为“心学”。
听说过三学吗?无上戒学,训练其是为了得到无上的戒。
无上心学,训练其是为了得到无上的禅定,也就是心的安住。
然后才抵达慧学——开发智慧的阶段。
我们训练自己的心。
心跑掉,及时知道;心跑掉,及时知道。
最后,心便得到禅定。
倘若得到这两个工具,接下来的修行就不会太难。
即便要上班工作,也与修行不冲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