仅仅只是感知境界,还不够的!

——摘自隆波帕默尊者2019年6月15日开示
《生活中遇到问题,就会看到修行的好处》禅窗

修行其实并不难,首先要练习能够去感知到境界:
身体呼气,身体吸气;身体行、住、坐、卧;身体动,身体不动,要不断的有觉性去感知。身体里有快乐、痛苦生起,要有觉性捕捉到;苦,乐,不苦不乐在心底生起,要有觉性感知到;心里生起善法、不善法,都要有觉性感知到;例如:有时我们心里生起了善法欲——想修行,要有觉性知道说:哦!今天想努力修行了,这是善法欲。原本打算经行一小时,结果走了几分钟就懒散了,原本的善法欲灭去了,生起了不善心(懒散)起来了,就这样一个片段、一个片段紧随着感知,并没有难度。

这是我们有觉性(在)知道境界。
接下来,我们去提升智慧,也就是看到境界的实相。
因此,仅仅只是感知境界,还不够的。

比如,知道腹部升、腹部降;知道抬脚、知道放脚,这仅只是有觉性,仍然属于奢摩他,
尚未契入毗钵舍那。
必须洞见到境界的实相,才算是毗钵舍那。

我们要不断的及时感知到自己的心:心迷失去想了,这样的心有痴,称为“掉举”;这是掉举型的痴——迷失去想了。
我们要有觉性意识到刚才迷失去想了,
一旦这样觉知之后,我们不要去把心拉回来,
(因为)一旦我们感知到境界后,心将自行复位。

心迷失去想了,一旦及时知道,迷失的心就会灭掉,知者的心就会生起。
我们无需去呵护知者的心,
不需要呵护与维持它。

新手全都是一知道迷失,
就会打压心或呵护心,
就会感到憋闷和沉重,
每个人的自然状态都是如此。

隆波刚开始练习的时候也是这样的,心跑掉,及时知道的瞬间就马上拽住,每个人都会这样。于是,
心就有了三种:
第一种,是迷失的心;
第二种,是知道迷失的心;
第三种,是怕心再次迷失而压制。

我们会看到心的三种状态:迷失;知道;紧盯,
能这样看到,才称为“有觉性”,
有觉性,不断地观察名法与色法,
持续地观察下去,不带评判,
也不为所观的对象赋予任何价值。

例如:知道“心迷失去想了”,知道“心正在觉知”,知道“心正在紧盯”,这样称之为“有觉性”,我们要不断地去慢慢观察,渐次持续地去体会,
何时洞悉到三法印,何时就契入了毗钵舍那;
只要尚未照见到三法印,就依然只是奢摩他而已。

首先要能够看到境界,一旦可以看到境界,就进一步观察每个境界的共性。
起先还无法看到每个境界的共性,只能看到每个境界的特性,
比如:生气生起了,我们知道这个叫做生气;贪生起了,我们知道这个叫做贪;心走神了,知道这是走神、开心、伤心等等境界或状况,

我们能够知道这些境界或状况,
称之为“有觉性”。

假如境界生起了,我们却浑然不觉——
比如身体坐着,却不知道身体坐着,称为缺乏觉性;
身体行住坐卧、吸气呼气,根本不知道,称为缺乏觉性;
心苦乐、好坏,也根本不知道,还是称为缺乏觉性。

标签: 觉性, 三法印

添加新评论

访问者:1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