怎么观心?(详细版)

———摘录于隆波帕默尊者2021年5月1日开示
《就算学阿毗达摩(论藏),也别小瞧经藏》禅窗

至于观心,要怎么观呢?
观心并不是去思维心,也不是猜测现在自己的心是苦是乐、是好是坏?
而是要看到境界。

 “心”这个现象是不会孤立生起的,它必定和众多的“真实法”同步生起。

心本身只是天然的感知,
心的自然特性就是感知所缘。

至于是苦是乐、是好是坏?
取决于每一刹那与心同步生起的其他“真实法”,
与心同步生起的现象称为“心所”。
越听越复杂了!有心,还有心所,都属于名法,而色身属于色法。

名法是由“心”和“心所”组成的。
比如,乐受、苦受属于心所,苦受和乐受本身不是心,而是和心同步生起的现象。有些心是快乐的,有些心是苦的,有些是不苦不乐的舍受;乐受、苦受、舍受是和心同步生起的现象,属于“心所”;这些“心所”让每一颗心的面目有所不同。

快乐的心是一种情形,痛苦的心是另一种情形,不苦不乐的心又是一种情形。
心本身是无法直接被看到的,
因为心的自然特性是感知,无形无相,根本看不到,空空如也。

心本身是空荡、通透的,心本身是清明的,它之所以发生变化而让我们知道这颗心和那颗心是不同的,乃是依靠与心同步生起的心所。

比如,这颗心有快乐,是因为有与心同步生起的“快乐”的心所,它和“能知”一同生起,短瞬存在,旋即灭去。

如果毫无凭借而想看到心的生灭,那是不可能的。
因为它无形无相,只能经由“心所”而被看到:
一旦快乐生起,快乐的心也同步生起;快乐灭去,快乐的心也同时灭去,
“心”和“心所”是同生同灭的。

观心乃是透过观察“心所”来实现的。

我们看到此念心和彼念心的不同,是因为刚才的心是快乐的,现在是带舍受的心;或者刚才是有苦的心,现在生起了另一颗心,有苦的心灭去,因为苦灭去了,生起了带有舍受的心,或者取而代之的是快乐的心。
因此,观察“心”和“心所”,让我们得以开发智慧。

隆波以前也是一头雾水,隆布敦长老教导隆波去观心,隆波很发懵,于是修习禅定,专注地盯着心,死死抓住“能知”:静止、空、光明。隆布敦长老看到以后棒喝隆波:你修错了!心的自然状态就是左思右想、演绎造作,你却将它改装到不思不想、不演绎造作,只有如如不动、空空如也的一种状态。心一直处于那种状态,便无法看到心的变化。

因此,直接观心会看不到三法印,
心一直处在空、光明的状态。

所以,梵天会产生邪见,误以为心是恒常的。
因为梵天生起的心是单一类型的心,在漫长的时间里反反复复生起。
比如,快乐的心一直那么快乐,万年、十万年、百万年都维持那样的状态。时间一久,梵天便生起邪见:误以为这心是恒常的,于是变成邪见。

透过“心所”来观心的生灭,就会看到心一直处在生灭状态,是无常的;
心无法长时间处在某一状态,是谓苦法印——被逼迫着要离散,
快乐的心被逼迫着要消失,维持时间并不久,苦的心也是被逼迫着要消失,维持时间同样不久;
无论心有快乐还是痛苦,
快乐要生起还是灭去,选择不了,
这称为看到“无我”。

我们应该观察“心”和“心所”的共同运作,
不用训练去观心本身,因为压根找不到,
来无影去无踪,我们好好训练观察“心所”即可。

如何观察呢?不是用肉眼去看。因为所有的心所都是名法,是无形无相的,但各有风格、症状与表现方式:比如各种感觉。
所谓观察心和心所,
是去知道感觉、以感觉知道。
比如,快乐的感觉生起,我们知道当下快乐的感觉生起;痛苦的感觉生起,就知道痛苦的感觉生起。

我们怎么知道“有乐、有苦”呢?
是以感觉知道的,所用的是感觉。
现在感觉快乐、现在感觉痛苦,现在感觉不苦不乐,这是以感觉在知道。

名法是透过感觉来知道的,
心是能知、是感知者,属于“能观”,
去感知心所——
快乐生起,知道;快乐消失,知道;痛苦生起,知道;痛苦消失,也知道;不苦不乐生起,知道;不苦不乐消失,也知道。
训练去观察、去感觉:
现在快乐,知道有快乐;现在痛苦,知道有痛苦;现在不苦不乐,知道不苦不乐。训练去观心所、观名法,就这么简单。

“心所”并不限于苦、乐、不苦不乐,
它们只是心所的一个系列,称为受蕴;
我们先不管想蕴,因为很难观察;
而可供观察的行蕴却非常多,
行蕴就是造作好、坏、不好不坏,各种造作。

举个简单的例子,生气是常常出现的现象,我们不用问自己现在生气了还是没生气?我们只是感觉正在生气,或者生气已经消失,慢慢地轻松去知道,不用想太多。

对“心所”或名法的观察,
与思维毫不相干,思维以后反而找不到;
我们应该用感觉(去观)。

现在感觉生气,知道正在生气;现在感觉贪婪、爱恋、渴望,如其本来地知道,如其呈现的样子去知道。不断地训练这样去知道,就会认识名法的“真实法”。快乐生起,知道;苦生起,知道。常常地知道,接下来就会牢牢记住。当快乐生起的瞬间,觉性及时捕捉到快乐生起了;痛苦生起时,觉性也及时捕捉到;或者生气了,觉性还是及时知道。

训练这样观察境界,
别用肉眼去看,要用感觉去知道。

心情舒坦,知道心情舒坦;心情郁闷,知道心情郁闷。用感觉就会看到自己的感觉整天在变,并不恒常,那时候已经契入毗钵舍那了。

首先要看到名法的境界,不是用肉眼去看,
而是以感觉去“看”,以心来知道,心是“能知”。我们要去感觉——生气了,知道它生气了;不生气了,知道它不生气了;看到贪欲生起,贪欲灭去;散乱生起,散乱灭去。

训练去观所有的境界……
“观”这个词并不准确,其实是感觉,
感觉到所有正在呈现的或刚灭去的“热腾腾”的境界,这并不难。

隆波在修行的早期去读阿毗达摩(论藏),那时修行已经不错了,隆布敦长老保证说:“修行正确了。”可是,读阿毗达摩还是一头雾水。里面讲到的胜义谛、真实法,究竟是怎样的呢?某日收听广播,具体内容记不清了,只记得里面简单的说明:生气,就属于真实法。当隆波听到“生气属于真实法”时,豁然开朗,明白到作为名法的真实法是怎么回事。

贪嗔痴之类的现象是怎么知道的呢?所有与心同步生起的现象,称为心所。与苦、乐、不苦不乐是同样的,
贪嗔痴也是与心同步生起的,与心同步生起的现象还有很多,统称为心所,共有52种。

在52种心所里,感受是其中1种,感受又分成苦受、乐受、不苦不乐受;
再有一个想蕴,加起来就是2种;另外还有50种“心所”,称为行蕴。
因此,“心所“绝大部分是行蕴——心的造作。
心会造作好、造作坏、造作不好不坏;既可造作善,也可造作不善;还可造作非善非不善;既能造作与善同步生起的法,也能造作与不善同步生起的法……花样百出、层出不穷。

我们无需认全50种“心所”,因为我们不一定全都具备。
比如,我们无法进入禅那,更无法进入无色界定,因此可以排除“心所”中关于色界、无色界的部分。

我们认识的是欲界心所,要逐步观察它们:
嗔心、贪心、痴心、散乱心、萎靡的心……
或是具备信仰、精进、觉性(正念)、智慧的心,这是善心的一组;
禅定既可以生起于善心,也可以生起于不善心,
禅定可生起在每一类心,时好时坏;与不善心所同步生起时,它就参与进来一起工作,令那一念心变坏……

心伴有“心所”时,不是一次只有一个“心所”,
而是每一个心识刹那同步生起很多“心所”,聚集的“心所”是不可计数的,它们协同运作。
但是大家不用担心,只要简简单单按照佛陀在经藏里教导的那样观察即可。如果按照阿毗达摩(论藏)来实践,头可就大了,应付考试还凑合,却难以战胜烦恼。

那么,我们要怎么按照经藏观心呢?
佛教开示得非常清楚:诸比丘,心有贪,知道有贪;心无贪,知道无贪……就这样简单地观察,没有什么难度。诸比丘,心有嗔,知道有嗔;心无嗔,知道无嗔……

如何知道“心有嗔”呢?用感觉去知道。正在生气,去感觉,当下生气消了,去感觉,以感觉去知道。
佛陀使用的词是“知道”,心贪,知道有贪,要去知道,而不是去分析。
开发智慧要去知道、去感觉,不停地知道境界,接下来境界会自行演示三法印。

心有快乐生起后,夹杂着贪,我们会看到当下心有贪(属于不善),而且是快乐的。心有贪时,有时是快乐的,因此,心有快乐并不一定都是善的,也可能属于不善心。

心有信仰想要听闻佛法,愉悦地听法,心是快乐的,属于善心,与其他属于善的“心所”(比如,信仰、精进、觉性)同步生起,我们都要及时去知道。

大家在训练观察时,无需像隆波讲得那么细致。
随着深入修行,自然就会越来越细地知道每一颗心包含了极多“心所”。但在刚开始,简单点,按照佛陀的教导:心贪,知道有贪,心无贪,知道无贪;心有嗔,知道有嗔,心无嗔,知道无嗔;心有痴,知道有痴,心无痴(没有迷失),知道无痴;觉知自己,知道心觉知自己;心迷失、忘了自己,知道心迷失了……训练时就这么简单,不用去观这一刻有哪些心所?就连舍利弗尊者也数不清全部心所,以他的智慧都无法数清“非想非非想”的“心所”,必须仰赖佛陀的智慧,因为太精细了,舍利弗尊者只能数出其中一部分。而我们和舍利弗尊者之间根本不具可比性,所以不用太贪心!

就按照佛陀的教导,从简入手:心散乱,知道心散乱;心萎靡不振,知道心萎靡不振……
容易观察的心有8类:
有贪、无贪,已经两种了;有嗔、无嗔、有痴、无痴、散乱、萎靡,共8种;
还剩下8种属于能入定者的:心有近行定、无近行定、有安止定、无安止定,难度增加了,我们不用尝试,只需要观察我们真正具备的部分。

我们这代人不太具备什么禅定功夫,所以只是去看开始的8类心即可。
慢慢观察,以感觉去知道:生气,知道生气;贪,知道贪,迷失,知道迷失;不生气,知道不生气;刚才贪,现在不贪了;刚才生气,现在不生生气了……就这样观察。
贪嗔痴先生起,再生起觉知,然后生起不贪、不嗔、不痴来代替,它们都是成对生起的。

心生气了,一旦觉知到,生气灭去,取而代之是觉知的心,它是成对的。
学法的时候要成对学习,只学一对就够了,选其中时常生起的一对来学即可。
有些人心平气和,很少生气,就算被骂,也不起波澜,整天笑眯眯的,这类人就别透过观嗔来修行了,因为根本没有可观的。

嗔心重可以观生气,动不动就生气,动不动就生气,一会儿就烦,一会儿又烦了,这么观察很快就会看到真实法:心和生气同步生、灭,然后生起新境界——不生气,有觉知;无嗔也是一种境界,一旦觉性生起,嗔心就灭去,取而代之的是生起无嗔。
就这样不断地观察体会千次、万次、十万次、百万次……
究竟需要多少次?取决于各自根器。
如果根器上乘尤其慧根犀利,不用观察很多就会明白,心将领悟及照见——凡生起的,必然灭去。
他们不是看到贪生、贪灭,而是洞见一切都是生了即灭。

标签: 观心, 心所

添加新评论

访问者:4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