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同的解脱途径,同样的原则

~摘自隆波帕默尊者2013年5月8日开示
《修行——为何?如何?有何结果?》中文字幕44'36"-47'35"

大家还跟得上吗?
会想‘隆波究竟要我们做什么’吗?现在总结给大家:
首先,持五戒。
其次,训练觉性。
再次,让心安住。

训练觉性,身体移动,持续感觉,别分心走神。
别紧盯,也别走神,不断觉知自己,就会得到觉性。

接下来训练禅定——心跑掉,及时知道;
心跑掉,及时知道。
绝大部分时间是跑去想或是紧盯,
这两种情况经常发生——跑去想与跑去紧盯,
不修行的人只有一种——跑去想。
修行人一想到修行就会紧盯。
如果紧盯,心就会宁静、迟钝,无法开发智慧。

及时知道心跑,心就得到能够开发智慧的正定,这非常重要。
如果没有正定,就无法真正开发智慧。
如果觉知自己了,
却在心安住之后,呵护心,让心持续安住,
这也不是开发智慧。

在三藏里,佛陀教导比丘入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
退出禅定,心安住、柔软、适合工作(勤奋的学习身心的实相)。
佛陀教导我们带领心去开发智慧——让心工作,而不是呵护心空无、静如止水。

觉知自己,并不是如如不动的觉知自己。
原则是——持续地有觉性,以安住且中立的心,了知身、心的实相。

慢慢记住这句话。
这句话圆满概括了任何形式的“毗钵舍那”修行:
要有觉性,以安住且中立的心,了知身、心的实相。
观身也行,观感受也行,观行蕴也行,观心也行。
观五蕴或名色任何部分都行,使用同样的原则。

用禅定引领智慧,是这个原则。
用智慧引领禅定,还是这个原则。
禅定与智慧同步,依然是这个原则。
要牢记原则。别错过它,就不会出错。

要有觉性,以安住且中立的心,了知身、心的实相。有觉性,而不是紧盯。
知道什么?知道身、心;
怎么知道?如其本来的知道——
身是如何的,如实知道;心是如何的,如实知道。

要想如实知道,心必须成为观者,要有足够的安住。
知道之后,如果对之产生满意,要及时知道;
对之不满意,也要及时知道,心就会保持中立。

这样练习7天、7个月、7年,或多或少都会有所体证。
即便没有证得阿罗汉、阿拉含、须陀洹,也一定会有所收获。

好了,今天就讲到这里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标签: 持续

添加新评论

访问者:1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