详解:“有觉性,以安住且中立的心,了知身与心的实相。”
详解:“有觉性,以安住且中立的心,了知身与心的实相。”
~摘自隆波帕默尊者2013年5月8日开示
《修行——为何?如何?有何结果?》中文字幕33'43"-42'41"
掌握隆波反复教导的原则——要以觉性,了知身、心的实相。
有觉性的了知身心实相的时候,要以安住且中立的心去知道。
安住且中立的心,正是来自于训练而得的禅定。
心跑了,知道;心跑了,知道…就会得到安住的心。
“有觉性,以安住且中立的心,了知身与心的实相”。
上述核心原则若是延展开来,可以讲上数日,可是精缩起来,就只剩下这一句话。
修习毗钵舍那的原则是:
要有觉性——工具是觉性,有觉性做什么?有觉性的知道,而不是用觉性去紧盯。
有觉性地知道,知道什么呢?
知道身、知道心。
要怎样知道?
如其身心本来的样子,去知道身与心的实相。
身是怎样的?
身是无常之物,身是苦、是无我的。
心是怎样的?心是无常之物,心是苦、是无我的。
“有觉性,了知身与心的实相”意即——
无论身发生什么、心发生什么,若觉性是知者,就会看见:
惟有无常和无法持久;惟有无法改变与不受控制。
要想如实照见身心的实相——三法印,是有条件的,
就是以安住且中立的心去觉知。
这种禅定是训练使心安住且中立。
心跑了知道,心跑了知道,便会得到安住的心。
心若安住,身一动就能觉知,心只是观者,就会感到身是身,心是心。身和心是不同的部分,不再聚合成一个整体。身体生起苦乐或者心生起苦、乐、不苦不乐时,觉性生起去觉知,同时心安住,就会经验到一切生起在身或心的苦乐,既非身也非心,只是被心觉知的对象。或者贪、嗔、痴生起,有觉性的及时知道,有散乱、 萎靡、高兴、难过等生起,有觉性的及时知道,心安住成为观者,就会经验到——所有的贪、嗔、痴、好、坏、苦、乐,都不是心。它们与心分离,心只是观者。
如果能这样练习,那么当心安住成为观者去觉知身体时,就会照见身与心是不同的部分。当心安住成为观者去觉知感受,就会照见感受与心是不同的部分。如果心安住成为观者,去觉知生起的烦恼习气,就会照见烦恼习气与心是不同的部分。
到了越来越微细的程度,就会照见——每个心是不同的,生起在眼的心,生了灭去;生起在耳的心,生了灭去;生起在心的心,也是生起而灭去……这个先暂缓也行。修行一段时间之后,自己就会亲证上述这些。
在起步阶段,贪、嗔、痴生起了,要持续的知道,看见贪、嗔、痴不是心,只是被心觉知的对象。
当能够分离——身不是心,苦乐不是心,好坏不是心,在经典称为“名色分别智”。
“名色分别智”是能够分离名色的智慧,看见身体移动,心是观者,称之为“名色分别智”。
阿姜摩诃布瓦尊者曾经开示:若无法分离名色,别吹嘘说可以开发智慧。尊者是如此教导的。
在抵达开发智慧之前,需要分离名色。
“分离名色”就是,心安住后,名色分开——
身分离出去成为一部分,心是观者;
苦、乐分离出去,心是观者;
善、不善分离出去,心是观者。
可以分离名色,才可能开发智慧。
经典理论与实修是完全一致的。
经典理论中的第一个智慧,称为“名色分别智”——分离名色的智慧。
在修行方面,祖师大德教导要让心成为观者。成为观者,就能够分离名色。阿姜摩诃布瓦斩钉截铁地说:“如果无法分离名色、蕴界”,(尊者使用的是“无法分离蕴界”),就别吹嘘可以开发智慧。说得如此果决。因此,我们要先训练分离。
经典理论与实践如出一辙,这是极为神奇的。
很多人不会分离名色,却号称在修习毗钵舍那,打着“毗钵舍那”旗号的教学到处都是,却还不会分离名色、蕴界。
经行时,看见身体在走,心紧抓着身,紧盯脚、紧盯全身,这样名色是无法分离的;观腹部升降,心停在腹部,依然无法分离名色;觉知呼吸,心抓住呼吸,还是分离不了。慢慢用功,直到心跳脱而出成为观者。
训练心安住成为观者的方法,已经教过——
修习任何一种禅法,及时知道心跑了。
尤其是跑去想了,跑去想的刹那,及时知道,心将自动安住成为观者。
如果能够这样练习,接下来——
“有觉性,以安住且中立的心,了知身、心的实相”,中立是如何的?
我们已经知道“安住”,安住与散乱、游移相对。
安住之后,心不再游移,成为观者。
看见身体移动,心是观者,看见苦乐来去,心是观者,看见烦恼生灭,心是观者。
心抽身出来成为观者,而非去刻意的分离。
要训练心成为观者,而非刻意把观者剥离出来,也不是刻意的推开所缘。
透过及时知道心的跑动,让心与所缘自行分离。
如果及时知道心的跑动,它们将自行分离,这才是刚好的。
心恰好成为知者、觉醒者、喜悦者。
如果刻意分离——
故意推开所缘或是将心抽离出来,这样的心是僵硬的。
而僵硬的心无法开发智慧,一直僵硬与迟钝,那就太紧了。
所以,要有次第的用功。
我们无法一次记住隆波开示的所有内容,此处有法工录音制成的CD,可以请回去听。一听再听,不久就会明白。大家并不愚痴,只是有些懒惰。用“有些懒惰”比较含蓄,其实是非常懒惰——希望证得道与果,但只肯用功一丁点,绝大部分时间都在随顺烦恼,而追随佛陀的时间微乎其微。
一定要用功——有觉性的照见身心的实相。
如实的、以安住的心去知道就够了。
第一次知道的时候,心不会保持中立,一旦看见快乐,心会满意;
看见痛苦,就会不满意;看见善,满意;看见不善,不满意。
要有觉性的进一步知道——心满意了,及时知道;心不满意,也要及时知道。
一旦及时知道,满意、不满意或喜欢、不喜欢将会自动灭去。
心将保持中立,我们既安住又中立。
依赖觉性,及时知道迷失于满意与不满意的心:看见漂亮的美女,心喜欢,知道喜欢。
看见疯狗跑过来,心害怕,知道害怕。一旦成为修行人,看见美女,心生起贪欲,随之满意生起,如果想‘修行人怎能有贪欲?’就讨厌贪欲,希望它消失,这就未保持中立。
因此,要及时的进一步去知道。
第一步,及时知道感觉——及时知道在心中生起的现象或状态。
第二步,及时知道心对于现象或状态的反应。
比如,快乐生起,心对之满意,要及时知道“满意”。痛苦生起,心对之不满意,也要及时知道“不满意”。对此满意,对彼不满等情形都要及时知道。贪欲生起,心对之不满意,要知道“不满意”。真善美生起,心对之满意,要知道“满意”。
持续觉知下去,最后,心会安住且中立。
一旦安住且中立,心就不再进去干扰对境。
一切境界来了就走,心只是观者,不会被裹胁进去。
最终,心会完全如其本来面目的看待一切境界。
一切来了就走,心并不去干扰,继而看见一切境界都呈现三法印——此即实相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