觉性自行生起的心才是“无行”的大善心
觉性自行生起的心才是“无行”的大善心
——摘录自隆波帕默尊者2017年3月12日开示《修行核心》禅窗
觉性之所以生起,是由于心能够牢记境界。因此要时常观察各种境界,一旦能够记住境界,在觉性生起的瞬间,心就会自动成为善心。
善心的组成部分非常多,其呈现的特质也很多。去学习《阿毗达摩》我们或许会望洋兴叹——《阿毗达摩》里提及的“轻快性、柔软性、练达性、适业性、正直性”等术语,会让我们越听越乱。
衡量“善心”的最简单方法其实就是——
何时生起觉性,何时心就是善心。
觉性的生起,源于心能够牢记境界,所以要不断地练习去观察境界。
我们时常生起的境界就是烦恼,因此无需练习去观察善法,而是要去观察烦恼。
佛陀教导:心有贪,知道有贪;心无贪,知道无贪。心有嗔,知道有嗔;心无嗔,知道无嗔。
去观察烦恼——因为烦恼乃是真实存在的、时常生起的现象。
嗔心重的人就以“嗔心”作为观察的重点,一会生气,一会又生气,时而烦躁,时而郁闷,郁闷属于嗔心,烦闷、厌倦也是嗔心,妒忌、怨恨之类的心还是嗔心。嗔心重的人,就不断地去观察心的烦躁不安,一会生气,一会又生气了,不知道该对谁生气,就对自己生气——“真是动不动就迷失、动不动就生气啊!”
谁曾经是这样的?会对自己生气地说“为什么那么容易生气啊”“为什么就一次都不能像隆波说的那样好呢”等等,喜欢这样生气的人,现在有好转吗?
知道得快些了,就算是进步。但也别一味地迁就烦恼,别迁就它。要慢慢去观察,生气了,知道;生气了,知道。
贪心重的人,碰见什么都想要得到,那就去及时地知道自己的贪心。
练习去感知那些时常生起的境界是最好的。至于久久才会生起一次的境界,则不用太去理会它,觉性很难生起——因为无法记住那些“久久才见一次”的现象。
我们要观察时常生起的境界,嗔心重,就去观心的不舒服、烦躁不安;贪心重,就去观察贪欲;有些人贪心不强,嗔心不重,那就观察心的走神。
有人会说自己根本看不见烦恼,隆波回道:因为你在迷呢。你只是一味地迷,贪与嗔不是很强,因为贪与嗔的随眠烦恼累积得太少了……
大部分人库存的贪与嗔都会很多,谁的少一些呢?全都是很多的。
慢慢观察下去。如果经常观察——贪心生起了,知道;嗔心生起了,知道。
接下来它们一现身,我们就会毫无刻意地感知到它们——无刻意而自行感知,这样就得到了善心,觉性是自行生起的。
我们需要训练,最终让心能够牢记境界,而后觉性将会自行生起。这类心是“无行”的大善心——没有丝毫刻意而能自行生起。
谁有过自行生起的觉性?请举手。
心若牢记境界,就会瞬间捕捉到境界。比如正在走神,走神的一瞬间,毫无刻意的,心立即就捕捉到。
刻意去觉知是无法捕捉到的,为什么呢?因为刻意的觉知含有贪婪的动机,是带着贪欲的,所以觉性不会生起。
在修行的初期,“我要觉知!要觉知!……”最终也没有生起善法——没有生起觉性。
练习去觉知境界,有时觉知、有时走神;时而觉知、时而走神;生气了,觉知;生气了,觉知。有时甚至未能及时知道那些极强烈的怒气,扇了别人耳光之后才知道生气了。接下来越发娴熟之后,只是有一丁点儿生气,都能知道。一丁点儿生气就会知道,根本还来不及去伤害谁就会被知道,觉性将毫无刻意地不断提速。
没有刻意的成分——这点非常重要。
《阿毗达摩》里称之为“无行”——不用刻意营造,也无需去祈求得到。
如果需要刻意才能生起,那将无法开发智慧,那种善心的力量非常羸弱。
我们要如何区分善心力量的强与弱呢?如果要刻意营造来让它生起,那属于力量孱弱的善心,比如朋友邀请我们今天去听隆波开示,我们犹豫着是去还是不去,随手拿起玫瑰花来撕——“去”、“不去”、 “去”、“不去”……倒霉啊,花都扯没了,好吧,必须去了。最后剩下梗——噢耶,不去!这样的心品质是不高的。
如果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来营造才愿行善,这样的善心力量是软弱的。只有骨子里生起的、自己想要的(心),才是力度极强的善心。
我们要训练心达到力度强劲的善心,心若没有强劲的力量,怎么可能去开发智慧呢?
智慧是最大的善法、最大的功德。因此我们需要来训练,练习去感知境界,直至心牢记它们,而后觉性自行生起,这样的心才是“无行”的大善心——它毫无刻意且自行生起。
天上不会掉馅饼,我们必须去训练,今后要时常观察自己的烦恼,时常观察,善心就会自动生起。善心是带有智慧或没有带有智慧,都是不一定的。
有时虽是善心,却无智慧,这种情形是有的;有时是善心同时兼具智慧,这种情形也是有的。
大善心是无贪、无嗔、无痴的。觉性生起时,就是没有贪、嗔、痴的;与智相应——带有智慧;且“无行”——没有任何刻意而自行生起。
我们透过训练后能够觉知到境界,已经得到善心,因为觉性生起时,不善法将无法存留;自行生起——没有丝毫刻意让觉性生起,觉性自行生起,善法也自行生起。至于是否伴随有智慧——这取决于我们是否有过去积累的波罗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