观心的三项原则

——摘自隆波帕默尊者2016年05月13日开示《苦从何来;如何离苦》禅窗

慢慢去用功。修习任何一种禅法训练觉知自己——心迷失了,知道;心紧盯了,也知道。及时的知道,心是轻轻松松的观者,观身体行、住、坐、卧,身体呼吸,它不是“我”;心自行工作,它不是“我”。一切都是临时的,快乐是临时的,痛苦是临时的,好是临时的,贪、嗔、痴也是临时的。频繁地照见实相。

观身,观的是当下一刻。试着移动手,感觉到了吗?身体在移动。我们只是感觉的人,只是观者。而不是这样(尊者演示),则是错的。如果脸是这样(尊者演示),就不正确。要以平常心,平常心不会有沉重感,如果心不正常,就会在胸口感到沉重与憋闷。用平常心持续的感觉。吃饭时看见身体在吃,不是“我”吃;洗澡时看见身体洗澡,不是“我”洗澡;移动的是身体而不是“我”。慢慢去用功。

最好的心,是平常而普通的心。平常而普通的心会变化不断——时苦时乐、时好时坏。我们有觉性紧随着去知道,就会看见快乐是临时的,痛苦也是临时的;好是临时的,坏也是临时的。所有的一切全都即生即灭,这称之为开发智慧。

慢慢的去观。但是观心有三项原则,分别针对观之前、观之中与观之后三个阶段。

观之前,别刻意去看,一旦准备要观心了,就刻意去看,这便无所可观,一切都是空空的。不用找寻也无需刻意去看。让感觉先生起,然后紧随着知道。让快乐先生起,然后紧随着知道,而不是等着去看——快乐会不会生起?若是刻意去看——痛苦会否生起?贪、嗔、痴会否生起?心会空空的,无所可观。

因此,观心要让感觉先生起才去觉知:让生气生起,然后知道生气了;让贪生起,然后才知道心贪;让迷失生起,然后知道刚才迷失了。就是以这种方法去观——让感觉先生起,然后紧随着知道。

当烦恼习气在心中生起,觉性是不可能生起的,觉性不会与烦恼习气同步生起,觉性在其后生起。因此,观心始终是紧随其后地观,但必须是紧随着去观,而不是昨天生气,今天才知道,这样为时过晚。而应该——生气生起了,有个“了”字,意味着生气先生起,然后紧随着知道。

这是第一条原则:让感觉先生起,然后知道,别等着去看,也别找寻。比如隆波让大家观心,我们就会去找哪里…哪里…有什么可观,拼命去找,结果一无所获。一旦碰到什么东西,比如这个杯子,就紧盯它,以为是在观心,心其实早已迷失去别的地方。第一条原则:观之前,别找寻,也别想要观。让感觉生起,然后紧随着知道。

第二条原则:观的时候,远远地观,置身事外的观,别跳进去搅合,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才能看清一切。比如,观看两个拳手搏击,作为观众很容易分辨出谁厉害、谁逊色。 “为什么他要把脸伸过去让对方揍呢”,“如果懂得保护脸,就胜券在握了”。局外人很容易看清楚状况。而若真与之搏击,我们也许不是对手,根本无法看清局面。因此,观之时,要远远地观,以局外人的视角,以无得无失的心去观,如此才能看得清楚明白。

第三条原则——观之后,比如看见生气生起,别跳进去干预,别评判“生气不好”,别想着怎么做让生气消失。又比如痛苦生起了,这不好,如何做才能让痛苦消失? 答案是——无需做什么。

我们需要的仅仅是看见实相——生气是恒常还是无常?一切即生即灭,是否属实?我们需要洞见实相,而无需努力消灭与干扰各种境界与状态。因此,观之后,要以中立的心去知道,不迷失而对所觉知的境界产生满意与不满意。

上述内容就是观心的三项原则。

第一,观之前,别想要观,别去找寻,如此将无所可观。观之前,让感觉先生起,然后紧随着知道。

第二,观之时,以局外人的角度观,别跳进去。就像站在高楼大厦上,车水马龙一览无余,是左边还是右边,共几辆车,都尽收眼底。而站在马路中央就看不清楚全貌。只能瞥见车从身边飞驰而过。因此,观的时候要以局外人的方式——无关己事,无得无失的去观,就会看清楚实相。

观之前,别想要观,待感觉生起了,才紧随着知道;观之时,远远地观,以无得无失的局外人的方式观。

观之后,别干预——而非遇见快乐,就设法想令之长久;碰到痛苦,就想着让它消失。总想着“接下来要怎么做”,其实不需要做什么,只要如其本来的知道。随后就会看见——苦、乐、好、坏,全都生了就灭,仅仅只要看见如此的实相而已。我们要牢牢抓住原则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标签: 即生即灭

添加新评论

访问者:2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