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“想要”的洞察次第
对“想要”的洞察次第
——摘自隆波帕默尊者2017年8月13日A开示巜什么是修行》禅窗
要不断地观察与体会自心,进而生起智慧,届时我们就会明白,每一次有“想要”,每一次都有苦;接下来进一步去观察,让智慧越发增长。比如:世间人缺乏智慧,认为只是“想要”并不会苦,“想要”而未如愿才有苦。而我们看到,有了‘想要’,心就挣扎,就已经苦了。随着深入修行,越来越多的看到实相——仅只是“想要”,不管是否如愿,就已经苦了;继续修行下去则发现不管有没有“想要”,身与心本身就是苦。
无论有“想要”还是没有“想要”,身与心本身就是苦——这是高阶的法。如果照见到这个程度,就已经接近证悟阿罗汉。
一旦看到身是苦,心会放下身,不再执着身体,我们就不会因老、病、死而苦,因为老、病、死是属于身体的事。这是属于三果阿那含圣者的境界——不再执着于身。如果不再执着于心,由于已经彻见心本身是苦,所以不再执着了,那是属于阿罗汉的境界,苦的终点便在此处。
因此,对于“想要”的洞察是有次第的——一般人“想要”却不自知‘想要’。没有如愿以偿就觉得苦;而我们有了“想要”,知道有“想要”,并且发现,每一次有“想要”,苦就会生起。接下来深入修行就照见——有身,就已经有苦;有心,也已经有苦。无论有没有“想要”,苦已经存在于身、存在于心。洞悉到这个程度,就再不执着于身,也再不执着于心。
照见身与心的实相——它们本身即是苦,称之为“无明已被彻底摧毁”!无明就是不知道事实,不知道实相,不知道真理。实相就是——身心本身即是苦。因为不知道实相,心会不时地生起“想要”。一旦有了觉性,及时知道“想要”,“想要”就会灭去。但由于我们的无知,“无明”依然存在,因为尚未彻底明白身心的实相,很快地,“想要”又再次生起。一旦再次知道它,“想要”又再次灭去,但过了一会儿,“想要”又会生起。
所以,要想永远离苦,就一定要清除“不知道身与心的实相”的无明。如果明白了身与心的实相——身心本身即是苦,那么“想要”就再不会生起。因此,若有了“明”,就是消除了“无明”,彻底消除了对于“四圣谛”的无知,欲望或“想要”就再不会生起。
一旦没有欲望,心苦自此一扫而空。心苦再不会生起。所以,修行的最高目标就是彻见到身与心本身即是真正的苦。
在起步阶段,要不断地觉知身与觉知心,起先我们会觉得身体是“我”,是“我的”;心是“我”,是“我的”。在训练的初阶就是这种感觉。感觉到了吗?这是我的身体;这个心——感觉也是我。一会儿我苦,一会儿我乐,等等的。一旦频繁修行,事实就渐次地清楚呈现:身与心都不是“我”,而是世间的资产。当洞见到“身与心,均非我”的实相,这是属于初果须陀洹圣者的境界。
初果须陀洹圣者已经彻见身心不是“我”。然后,继续不断地探究身与心到某一点,待到智慧逐渐圆满,即会照见“身体本身就是苦”的实相。身体除了不是“我”之外,它本身还是苦。这个身体始终被苦逼迫着——呼气苦,吸气也苦,行、住、坐、卧全都是苦——坐着苦,坐久了会酸,一定要动来动去。身体有的只是被苦一直逼迫着。一旦如是照见,心对身就不再执着。一旦不执取身体,就能够放下身体,就可以证悟三果阿那含。
三果圣者不再执着于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也不再执着于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,因为这些是透过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去感知的。于是心不会满意于色、身、香、味、触,也不会不满意于色、身、香、味、触。欲界的贪与嗔再不会生起。三果圣者彻底摆脱了欲界的贪与嗔——心再不眷恋于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,也不会对色、身、香、味、触有任何抗拒,这是源于智慧彻见到身体本身就是苦。
继续修行下去,就会彻见心本身即是苦,就会放下心。一旦放下了心,就再没有什么可执着的,苦的终点在此——成为阿罗汉。
因此,修行从体证初果、二果、三果直到四果阿罗汉,全都源于探究身的实相与心的实相。探究身的实相、心的实相——佛陀称之为“修习四念处”或“毗钵舍那的修行”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