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训练分离蕴(即名色分别智)?
如何训练分离蕴(即名色分别智)?
摘自隆波帕默尊者2021年5月2日开示《修行路上的陷阱》禅窗
心安住之后,接下来修行的任务就是分离蕴。
先训练让心安住,这可能花费大量时间,
训练让心安住是修定,若想进一步开发智慧,必须要分离蕴。
分离蕴界是开发智慧的起点。
比如坐着呼吸,隆波练过吸“佛”呼“陀”。一旦心安住了,就会看到坐着的、呼吸的、行走的身体是被觉知、观察的对象,心安住成为知者、观者,心和所缘分离。
这里出现一组词语,
“心”跟“所缘”。
“心”是能感知“所缘”的能知,
“所缘”是所有能被“心”感知到的所知。
眼睛看到的图像是所缘,所有的声音也是所缘,
气味、味道、接触或想的事情都是所缘,
心是感知一切所缘的“能知”。
心安住以后,需要进一步提升,而不只是止步于傻傻地安住。
一旦心安住成为知者、觉醒者、喜悦者,接下来要分离蕴:
最简单的是分离身和心。
比如,当下身体在坐着,心是知者。
就像这样不断地训练,身体在走,心是知者;
身体躺下,心是知者。接下来将会觉知得更加微细……
身动,心是知者;身动、身体点头,看到了吗?
它们是被觉知、被观察的现象,心是知者。
这样训练就可以分离蕴、分离名色。
经典称之为“名色分别智”,即,能够分离名法与色法。
色动,名即心,是知者;色走,心是知者;色坐,心是知者;色躺,心是知者;色移动,心是知者;色静止,心是知者。
就这样不断去用功,这属于开发智慧的第一阶段:分离名与色。
一旦能够娴熟地分离名色,接下来就可以更加细化。
起初看到色是一个部分,心是一个部分。坐着坐着,又感到身体出现酸痛。
一开始不酸不痛,现在酸痛掺杂进来,这表明酸痛与身体完全是两回事,是不同的部分。
泰语称为“不一样的部分”,巴利语则称为“不一样的蕴”。
所谓“蕴”这个术语,大家一听到就会发怵。
其实别怕!“蕴”的意思就是“部分”,分离成一部分、一部分的。
坐着出现酸痛时,我们看到:哦,一开始不酸不痛,身体只是这样待着,但现在酸痛掺杂进来。因此酸痛不是身体、也不是心,心是看见酸痛、感知到酸痛的“能知”。
一旦这样觉察,我们就可以分离三种蕴了——色蕴(身体)、受蕴和识蕴(即,心);接下来还会进一步看见,当酸痛出现时,心就躁动,酸痛与躁动是两回事,分属于不同的部分、不同的蕴。躁动是心的挣扎与造作,属于行蕴。
于是我们进一步照见:身体是一部分,酸痛是一部分,内心的躁动是一部分,心则是另一个部分,即“(能)知者”,这样就可以开始分离蕴了。
分离蕴是开发智慧的起点。
如果还不会分离蕴或分离名色,就不能称之为开发智慧。
假如禅坐时看到整个身体在消融、腐烂,心却没有成为知者,那只是禅相,不属于开发智慧。
开发智慧一定要先分离名色、蕴界。可是为了能够分离,心必须安住。
如果无法安住,心就会去跟一切现象粘在一起。
比如,觉知身体时,心就跑到身体上;观腹部起伏时,心又跑去腹部;观呼吸时,心跑到了呼吸;经行时,心跑到脚上——
上述这种情形并没有分离,而是全都聚成了一团。
所以我们要先训练让心安住成为知者、观者。
一旦心获得安住,接着开始分离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