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法的三门功课 之 慧学

——摘自隆波帕默尊者2014年4月27日开示《佛法的三门功课》禅窗

有了正确的觉者,就会进入最后一门功课的学习——慧学。如果通过这门功课,就会依次体证初果须陀洹、二果斯陀含、三果阿那含以及四果阿罗汉。

慧学,首先是名色分别智——分离名和色。心惟有步入能所分离的禅定,才可能分离名色。修习能观和所观粘在一起的禅定,是无法获得名色分别智的。比如观照腹部的起伏,心若是和腹部粘在一起,是无法分离名色的。但是正确的修习能所分离的禅定,就会看到身体坐着,心是看客;身体在笑,心是观者;身体点头,心是观者;身体扇扇子,心是观者;身体行、住、坐、卧,心是观者;会看见身与心是分开的——名和色是分离的,且名法与色法还可以进一步分离。

隆波并未教导如何分离色法,因为只有具备禅定的人,才可以把色法更为细分。如果获得了相当深度且稳固的禅定,那么(从禅定)退出以后再观察色法,就能够进而将之分解成地、水、火、风,并照见它们是建立在虚空(空元素)之中的。

倘若没有深度的禅定,那么只要知道身体非我,只是被心所觉知到的一堆物质元素,就这样即可,无须进一步更细的区分色法。大部分人可以进一步区分的反倒是名法,因为这个时代的人都喜欢“想”,所以适合观心。

擅长于想的人,非常适合观心;而喜爱舒服与宁静的人,则适合观身,但一定要先修习禅定——《阿毗达摩》是如此教导的。

如果心特别散乱,难以修习禅定,那么就去观心。不难的!要仔细体会,分开来看:快乐是被觉知的对象,快乐不是心。痛苦是被觉知的对象,痛苦不是心。慢慢练习便好。苦和乐不是心,不苦不乐也不是心,都只是被心所觉知的对象。善愿不是心,比如生起虔敬信仰之情想要供养僧众,但是瞬间,懒惰又生起并且取得了胜利。因此,信仰也是变化的,生起了,会灭去;信仰不是心,心是看见“信仰”的观者。一切烦恼——贪、嗔、痴——都不是心,都只是临时混进来的现象而已。

大家慢慢领会,比如喜欢(刚好寺庙钟声响起)钟声,最开始的心是安静而无感觉的,一听到悦耳的声音,满意感就生起。这说明满意感是临时混进来的。逐步练习就会看到所有的名法——苦、乐、好、坏,都不是心,都只是临时混进来的现象。心只是观者!就这样练习分离名与色。

分离是为了什么?为了照见所有的色法与名法全都显现三法印。学习三法印并不是一次性的整体学习,若是整体学习,便会坚定的认为那是“我”。因为五蕴聚合成组/成团,被称为“团组记忆”,它们会定义这是“我”。

一旦分离了名色、五蕴、六界,就会知道每个部分都不是“我”。为什么呢?因为团组散开了。生气不是“我”,如果看见生气是“我”,就偏了。身体在行、住、坐、卧,心只是观者,谁看到身体是“我”,也偏了。我们看到的一切全是无常、苦与无我,这才是毗婆舍那(内观)的修行。

心一定要能够安住,之后要能够分离名色、五蕴、六界。

色法可以分成四界:地大、水大、火大、风大,称之为界的分离。名法可以分成四蕴:受、想、行、识。这就是隆波讲的名色分别智。
我们不是擅长分离色法的行者,没有足够深度的禅定,所以分离到蕴就够了!色也是蕴,不用继续分离。之后我们会产生智慧——看到色法是无常、苦和无我,名法是无常、苦和无我。

色法很容易看到其苦与无我,名法很容易看到其无常和无我,视角略有不同而已,因此没有观身派与观心派之别。观身是为了照见三法印,观心也是为了照见三法印,要看的是三法印,而不是为了观身或观心。

如果仅仅观身或观心,只是奢摩他。因此,隆波的教学从不说观身还是观心。如果有人这样理解,只说明他根本不明白何谓毗婆舍那。毗婆舍那(内观)无法故意选择观身或观心,因为觉性是真正的主人——是觉性自选观身或观心;觉性有时候观身、有时候观心。

我们先要训练让心得以安住,接下来是分离蕴与界,然后看见蕴与界所呈现的三法印。如果质量够了,道和果就会自然产生,并非是由我们指挥和命令产生的。没有任何一个人,可以令道、果、涅槃产生!

标签: 安住, 慧学

添加新评论

访问者: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