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只是知道,就只是看到!
就只是知道,就只是看到!
——摘自隆波帕默尊者2019年6月15日开示
《生活中遇到问题,就会看到修行的好处》禅窗
心若想能够契入中立,必须彻见到“共性”——一切境界所共同具备的特质。
倘若只是看到境界,那只能叫做“有觉性”。可以看到境界的共性时,才能称为“有智慧”。因此,觉性和智慧会自行带领我们提升。
大概能听懂吗?非常简单的。我们所谈的内容几乎不涉及巴利语。
首先,我们要练习去观境界,什么境界发生在身体上,要慢慢去感觉;什么境界在心中生起,要慢慢去感知、去体会。第一,练习去不断地观察境界,就只是感知而不要去干预境界——是乐还是苦、是好还是坏、是呼气还是吸气,是行、是住、是坐,还是卧,就只是感知而已。
有觉性不断紧随着去感知,当我们看到每个境界不断地生生灭灭,最后,顶级的智慧就会生起,从而领悟到每样事物都是无常、苦、无我的。这是世间高阶的毗钵舍那智慧,这之后的智慧就是出世间的智慧了。
出世间的智慧仅仅只生起一瞬间而已,却能彻底将烦恼斩草除根,而且未来某一天必然证悟成阿罗汉。
但现在必须起始于感知所有正在呈现、正在出现的境界,现在这一刻正在坐着,感觉得到吗?现在这一刻正在点头,感觉到了吗?现在这一刻正在呼吸,感觉得到吗?就是这样不断地去感觉。
我们就会看到,有一个部分是感觉者(能观),并且能观与所观是分开的,只是别去紧盯那个知者,不要千方百计地寻找知者,只要知道有一个能感知到所有名法和色法的知者存在,然后,慢慢地去探究、去体会。
若我们去紧盯或专注于被观察的对象,就是奢摩他;紧盯知者的心,也是奢摩他,就会被卡在那里,(应该)放任让它们自然地运作……
当下这一刻谁走神了?有吗?走神也是一种境界,叫做掉举。心散乱掉了,走神了,跑掉了,要及时地感知到。
当下这一刻,谁的心开始憋闷起来了?只是自己还没意识到而已,几乎整个禅堂都是这样的。一旦意识到心走神,就已经憋闷了,只是略有憋闷感,就装模作样“正在觉知,不憋闷”,现在依然是憋闷的,感觉得到吗?而你呢,在紧盯。
要去感知到境界,紧盯或专注也是一种境界,紧盯了,也要不断地去知道,就去这样练习,一次感知一个境界,不久智慧就会自行顿悟:每个境界都有共同之处,这个共同之处即共性。
如果明白实相——每个境界全都是相同的,苦与乐,好与坏,它们在三法印的角度是相同的,于是心会因智慧而保持中立,契入到真正的中舍,即行舍智,这种智慧将使心对所有造作保持中舍,既包括色法,也包括名法,它会来到“就只是知道,就只是看见”的状态。
大家喜欢胡吹乱捧:“现在(我)已经就只是知道,就只是看见了”。只是耍嘴皮,并非真的“就只是知道,就只是看见”。
“就只是知道,就只是看见”时,觉性和智慧必须非常强大才有可能。
我们看到境界后,会有喜欢或不喜欢,心拼命挣扎与造作,(我们)却对此视而不见,不能叫做“就只是知道,就只是看见”,而更应该叫“就只是不知道,就只是看不见”。
只有智慧炉火纯青之时,才可能出现——就只是知道,就只是看到,明白每一样全是平等的。于是才能做到“就只是知道,就只是看见”,不再继续造作和演绎。
“就只是知道,就只是看到”的意思是:一旦知道,就不再继续造作和演绎。比如我们看到心走神了,看到走神时,知者便已生起。
只是我们并没有就此收手,我们会接着忙于造作——因为我们不喜欢走神,于是就小心翼翼地呵护心,因此构建出一个“有”(十二因缘里的有)——修行人的“有”——僵硬而呆滞。
但如果我们看到实相,心真的具备足够多的智慧,看到走神,就只是看到而已,并未厌恶它,心会保持中立……中立后又有什么好处呢?保持中立后就不会继续造作。而不继续造作又能如何呢?如果力量足够,福德波罗蜜也足够的话,就会看到非造作的法、摆脱掉造作的法,即涅槃。
因此,在我们不断地感知到境界的时候,要一个个的感知,看见它们生起灭去、生起灭去,最终智慧圆满,就会洞见到:在三法印的面前,每个(境界)都是平等的。
因此,在我们不断地感知到境界的时候,要一个个的感知,看见它们生起灭去、生起灭去,最终智慧圆满,就会洞见到:在三法印的面前,每个(境界)都是平等的。
这里要小心!好和坏,在三法印的面前是平等的,但在道德层面(它们)是不平等的,其结果也不同,“好”的结果是快乐,“坏”的结果则是痛苦。
在三法印的面前是平等的,意思是:好与坏同样是无常的,苦的,无法被掌控的。
如此不断地观察,心终将保持中立,一旦保持中立,心就不会再挣扎,将会“就只是知道,就只是看到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