怎样才称为“修行”?
怎样才称为“修行”?
——摘自隆波帕默尊者2017年8月13日A开示巜什么是修行》禅窗
中国人看起来很用心,兴致也很高。学法的兴致很高是非常好的,懒懒散散就不好了。但是在隆波看来,中国人的弱点是想得太多,喜欢问问题。
事实上,法无法依靠思维来学习,也不能依赖于去询问别人。
真正的学法是透过探究自己——慢慢的体会自己的身与观察自己的心——来学习的。要洞悉身与心的实相,它们真的是我吗?我们真能指挥它们吗?它究竟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?在实际的情形之中观察,才能被称为“修行”。假如只是坐着思维和分析,那并不是修行,只会让心更散乱。所以,要不断地自我探究、不断地自我观察,这样才称之为“修行”。
这个身体呼气,觉知自己;这个身体吸气,觉知自己;这个身体行、住、坐、卧,觉知自己;身体动、身体停,觉知自己。苦、乐生起在身,觉知自己;苦、乐、不苦不乐生起于心,也觉知自己。心中生起善法,比如有觉性、有智慧、有信仰的时刻,觉知;心中生起贪、嗔、痴等不善法时,也觉知。
不断地这样觉知,不停地这样探究,就会看见身与心的实相——此身不是“我”,只是我们临时从世间借用的一堆物质。比如,我们吃进去的食物是世间的物质,我们呼吸的空气、喝的水,也是世间物质。我们把这些物质放入身体,又排泄掉一部分。物质元素不断在体内新陈代谢,一旦新陈代谢停止,身体就会消亡。如果只吸气而不呼气,身体会消亡;只进食而不排泄,身体也会消亡;喝水之后如果排不出去,身体就无法维持。因此,我们的身体只不过是从世间临时借用而已。
学法就是从事实与实相之中学习。实相就呈现在此身、呈现在此心。我们要不断地观下去。
心充满了无常,始终在变——眼睛看见色,我们的心会变;耳朵听到声音,我们的心会变;鼻子闻到气味、舌头尝到味道、身体去接触,心同样会变;当我们的心跑去“想”,心也会变。因此,心一直处于变化之中。
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心接触所缘时,心不停地变化——时苦、时乐、时好、时坏。不断地观察和体会就可以发现,我们无法指挥让心只有快乐,也无法禁止心去痛苦;我们无法指挥与命令心一直是好的,也无法禁止让心变坏。反复的探究身心的实相——身不是“我”,是世间的资产,只是被借来暂用的;心也无法被操控,并不真在我们的掌控范围之内,而是始终处于动荡变化之中。
当我们看见它们处于动荡变化之中时,称之为照见“无常”;看见我们掌控不了它们,称之为照见“无我”。如果常常看见身和心的实相,最后,心会发生质的变化。比如,原先我们活在迷梦中,误以为身体是“我”,是属于“我的”,稀里糊涂地拼命寻找快乐,一生几乎没有喘息之时,拼命在寻找快乐、逃离痛苦。可是智慧一旦生起,看到快乐是临时的,拼命找到也不过如此,不久便又消失,接下来又要再去寻找别的快乐,这个生命也未免太过于疲惫了,因为它想要获得快乐或讨厌痛苦。
事实上,痛苦也是无常的,没有哪种痛苦是永恒的。比如有人失恋,感觉世间一片灰暗、了无乐趣,活不下去,自认为要痛苦一辈子——其实这不是真的,只会发生在小说里。实际上,失恋的痛苦是临时的,什么都不用做,它很快也会变成“过眼云烟”。
如果心愿意接受“痛苦只是临时的”之实相,那么当痛苦生起时,心不会焦躁不安。痛苦尚未来临时,心也不担心痛苦将至。这样的心是舒坦的,将会契入真正的宁静与祥和——不对快乐感到饥渴,也不讨厌与害怕痛苦,于是心就拥有了快乐与宁静。
当我们洞悉到身的实相与心的实相,接下来,心契入真正的寂静与祥和,这是源于洞见到身与心的实相而获得的宁静,这种宁静就是涅槃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