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行对生活的利益和帮助

一一摘录自隆波帕默尊者2021年4月30日开示《自己的身心就是道场》禅窗

我们开发智慧,看到身体的实相,无论身体是乐还是苦,心都保持中立而空,不动荡起伏。
或是看到所有的感觉与念头运动变化——一会儿苦,一会儿乐,一会儿不苦不乐。心依然有乐、苦、不苦不乐不断盘旋,我们看到“乐”是暂时的,“苦”是暂时的,“不苦不乐”也是暂时的。所以,无论苦还是乐,好还是坏,甚至贪嗔痴(也是暂时的)(比如)生气,没有谁可以不停地生气,“生气”也是暂时的;比如我们厌恶某人,每次想到此人就生气,就不满意;如果喜欢这个人,一旦想到喜爱的人,我们就觉得快乐,心满意足,想入非非,有贪欲生起。

因此,这些现象不论苦乐好坏,全都转瞬即逝,学会尽可能多地看见这样的实相,是谓修习毗钵舍那。最终,心对所有现象保持中立——快乐生起,心不膨胀;痛苦生起,心也不郁郁寡欢、一蹶不振;出现好的状态,比如今天修行时,觉性频繁生起,心保持中立,不会洋洋得意而忘乎所以:今天觉性真好!明天一定还会这么好!不可能的,它们是无常的。因此,心“好”的时候,如果修行已臻娴熟,就会看到它仅仅是一种感觉,所有“好”的感觉很快就会过去。

当“不好”的感觉生起,我们看到“不好”的感觉也是临时存在,一会儿就过去了;一切始终“来了就走、来了就走”。一旦如此照见,接下来不论苦乐好坏在心中经过,心都波澜不惊、保持中立,自身就有快乐。即使身体正在生病,心也依然有快乐。

如果训练毗钵舍那达至纯熟,就算身体卧病在床,心却神清气爽、了无牵挂,不苦闷是因为看到“身体生病”是正常的。
隆波在三、四年以前得了癌症,进行化疗,每天被针扎很多次,一会儿抽血,一会儿检查这里,一会儿检查那里,一会儿又做这里、那里的手术……一整天身体疼痛不断,但是隆波的心毫不动摇。看到身体疼痛,心仅仅是“知者”、“观者”,保持中立,没有丝毫动摇,亲身验证过了。做手术时,隆波静静地躺着,看着身体被医生切割,自己作为“旁观者”,身体时痛时不痛。医生会打麻药,有时药效减退或过了有效期,就会感觉疼痛,但心不会膨胀、收缩,它只是“观者”,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。

训练好了的心,尤其是通过修习毗钵舍那洞见身不是我、苦乐不是我、善恶好坏也不是“我”,心仅仅是“自然的感知”,不是“我”……不论发生什么,心都如如不动,中立与宁静。

有时医生给隆波做完手术,问:“做手术时,隆波您睡着了吗?”回答:“没睡着”。“那为什么您一动不动、不叫喊、呻吟呢?”隆波反问说:“难道要让隆波鬼哭狼嚎吗?”自己不知道:为什么要哭喊啊?隆波就只是看着身体不舒服,身体正在接受医生治疗。

修行真的可以帮到我们。
如果我们做到这点最好了——修习毗钵舍那,看到身不是“我”。医生不是对“我”做手术,是对“脓疮”做手术。假设我们患有脓疮,医生对脓疮做手术,而没有对“我”做手术,因此我们不必痛苦。痛感不时生起,也只是被觉知、被观察的对象,它也不是“我”,不是“我”痛,“我”仅是观者,会这样感觉。因此,当疼痛真的发生时,看到它不是“我”,身不是“我”,疼痛不是“我”,心如此宁静与惬意。

隆波在医院住了几个月。第一回,有四个多月没离开过病房。最多就是从一个房间被推到另一个房间,去做各种检查和手术,不断地查验全身。除此之外,没出过病房门,一直待在屋里。医护人员问隆波:“隆波生病这么严重,在医院又待了这么久,寂寞吗?无聊或厌烦吗?”隆波回答:“厌烦属于嗔。待在哪里就在那里有快乐,隆波不会厌烦的,无论天涯海角都可以过得快快乐乐。”以上这些可以通过修行而获得,而非经由祈祷求得。

比如我们焚香拜神,祈求各路神明不要让我们苦,不可能的。生命与苦如影随形,因此,我们不用对着神明祷告祈求说请帮助这个、护佑那个,我们是透过认清自我的方式来自助。

如果有人还不会修习毗钵舍那,隆波就教导他先修奢摩他。修习毗钵舍那是指观身、观心,看到身心工作,心是观者,说明我们在修习毗钵舍那。

假如还不会分离蕴,没有“知者”,什么都没有,发生意外出现疼痛了怎么办?修不了毗钵舍那就修奢摩他。比如去看牙医。看过牙医吗?找医生看牙齿、清洗牙垢,在整治时真是胆战心惊,医生在我们嘴部作业会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,有时非常疼痛。如果我们修习奢摩他,用禅定把心导引在大脚趾,离嘴巴远一点。疼痛发生在嘴,我们把心转移到大脚趾,一旦心安安静静待在那里,就会忘记嘴巴。不管医生做什么,我们都不会受惊。好长时间惶恐生起一次,疼痛才生起一次。我们来个移心大法——转换注意力,这属于奢摩他、禅定的范畴。禅定就是让心聚焦、浸泡在某一所缘。比如,转换注意力来到大脚趾,或者脚痛就转换注意力来到鼻子,换地方就不痛了。即使痛,也只是一丁点,不会特别痛。

有必要,就可以这样应用,但最好是训练毗钵舍那。如果修习毗钵舍那,就算禅定退失,心依然不动摇。但如果使用奢摩他,盯着大脚趾,聚焦、聚焦……没有力气时,心会回到疼痛的牙齿,牙医正在整治牙齿,那就无法自助,又痛了起来。不过如果禅定很好,就不怎么痛;如果禅定退失,疼痛就会生起。但毗钵舍那不是那番情形,如果是毗钵舍那,疼痛时看到身体疼痛,不是“我”疼痛,完全是天差地别。身痛,不是“我”痛,心不动摇,反而舒服自在。

以后万一真的病重,自知不久于人世。
临死时,看到身体要死了,不是“我”死,而是身体将死,心不动摇,安住凸显。
如果还未摆脱烦恼,再次出生就会投生善道——
生而为人,会是很好的人,或是生为天神、梵天等。

但如果心沉浸在苦里,
比如身体要死了,伤心就会投生恶道——
生而为鬼、阿修罗、地狱众生;
或是死的时候,心走神,就会投生为畜生。

把心训练好,让心安住成为“知者”“观者”,临终时也许能证悟道果、涅槃。

有好几例就是生前还忙于世间琐事,临终证悟的阿罗汉。佛陀在世时,好几位居士是临终体证阿罗汉的。身强力壮时没有证悟,因为还沉迷在世间。但在临终时,训练过的觉性、智慧,训练得很好的毗钵舍那就能帮上忙。看到身体要死了,心是“观者”,最终心放下身,不再执著:“死就死,不是‘我’死,心不是‘我’,身也不是‘我’”。如此彻见,心不再执取、牵挂,离苦而解脱,契入涅槃。

佛陀时代有几位是这样证悟的。大家不用等到那时候,他们之所以能在临终证悟,因为他们在活着身体强健时,就像大家一样在训练了。训练觉知自己,如身本来面目地知道身,如心本来面目地知道心,不断地觉知。一旦能够觉知了,接下来就舒服、轻松了。
不论生命中发生什么,都有快乐,从法中获得的是无与伦比的快乐。

标签: 智慧, 生活

添加新评论

访问者:2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