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上涅槃之路的方法

一一摘自隆波帕默尊者2009年开示《在日常生活之中开发觉性》禅窗

每一位佛教徒真的很有福报,因为佛陀教导了我们灭苦之法。如果按照佛陀教导的方法去实践,就能体会到不同层次的快乐。这并不是说,我们现在要先受苦受累,等到几年以后证得“道、果、涅槃“,才会快乐。并非如此!也不是说,这辈子修行了,要等到下辈子或是下下辈子才会快乐!不是这样的!

佛教是甚为神奇的!

佛教是甚为神奇的!
如果我们开发觉性,苦就会在眼皮底下开始消失,苦在当下便从内心深处消失得无影无踪。佛陀教给我们方法,我们只要追随其步伐,有一天就真的可以彻底离苦。
之后,我们在生活中只有轻松、愉快、幸福与快乐!无论发生什么事,我们依然会有快乐,因为那种快乐不依赖于任何的人事物。
只要觉性升起,快乐就在那里。

什么方法能让我们走上这条路呢?
那个方法被称为“四念处的修行”,或者用更直接的说法是——修行毗婆舍那(内观/观禅)。
宗教的实践有两种,一种称为“奢摩他”,一种称为“毗婆舍那”。

“奢摩他”是为了让心宁静、快乐,能够善良与积极乐观。

至于“毗婆舍那”,它不是为了追求快乐、平静、善良与积极乐观。

“毗婆舍那”是为了让我们学习并且得以照见身与心的实际真相——身与心的无常、苦和无我。

这样照见之后,我们会放下对于身和心的执着。此时就会体验到极其美妙的幸福和快乐。一旦放下对于身与心的执着,就会接触到涅槃!
想要认识涅槃,就要彻底了解身与心,然后就可以自己亲见涅槃!因此,我们现在需要持续地开发觉性。

隆波遇见的大部分修行人,几乎全都黏着在奢摩他上面。因此,世间人变为两类:第一类是根本不修行的,完全迷失在世间;另一部分喜欢修行的人,则几乎全部粘着在奢摩他里面。
我们这些喜欢修行的人可以自己体会一下:如果修行好几年了,情况一直是有时宁静有时散乱,用功便宁静,然后又再散乱。或说这么多年来,心一直是宁静了再散乱、散乱了又宁静;就说明我们肯定没有修行毗婆舍那。因为心只是在一味的追求快乐和宁静。

透过实践奢摩他所得的快乐与宁静是无常变化的!
在此世间,不存在永恒的快乐。世间的快乐不会永存,无论如何都一定会变化。
快乐都是临时的,短暂升起不久便会灭去

奢摩他的目的是为了宁静、快乐、善良与积极乐观。毗婆舍那则是为了产生智慧,照见身与心的实际真相。因为目的不同,所以它们的践行方法也不一样。

我们要学习清楚的区分:心走什么途径是奢摩他,心走什么途径是毗婆舍那。如果区分不了,就说明绝大部分人只是在修习奢摩他,尽管他们自以为在修习毗婆舍那。

奢摩他的修行原则比较简单,其原则是先要观察自心。通常,我们的心是居无定所的,总是漂浮不定,一直摇摆。一会迷失到那里,一会迷失到这里,一会儿抓取这个,一会儿抓取那个。一个不会修行的人,便会强迫自己的心去宁静,强迫心是善良与积极乐观的。可是无论如何强迫与打压,心都无法静下来,只有紧绷与郁闷。所以修行之后,心若是紧绷的,就表示在以错误的方法修习奢摩他。如果实践正确了,心是不会紧绷的。

当我们了解心的特性便会发现,心就像是一个淘气的小孩:一会儿跑到这儿,一会儿跑到那儿;一会儿哭,一会儿笑;一会儿苦,一会儿乐;心就是这样的。修习错误的奢摩他,就像是拿着打小孩的竹鞭,一直盯着小孩,不许他动,小孩会非常紧绷和郁闷。心也是同样的情形,如果强迫它宁静,心就会紧绷与郁闷。所以需要懂得技巧,找一个让心喜欢的禅法作为诱饵。举例来说,我们都知道这个小孩喜欢吃冰淇淋,那么我们可以告诉小孩别在外面玩了,回家来吃冰淇淋,这样小孩自然愿意回家。他会很快乐,对吗?然后,他就不愿去外面了。
修习奢摩他的原则也是同样的。我们只须选择一种心所喜欢的禅法,而无须挂虑如何让心静下来。假如觉知呼吸是轻松、快乐的,那就觉知呼吸(观出入息);有些人观照腹部的升降会觉得轻松、快乐,那就观照腹部的升降;有人称念佛陀;有人喜欢经行,有人修习隆波田的动中禅等等的。如果练习之后,心觉得轻松、自在、快乐,那就练习这个方法。这种喜欢与快乐是产生禅定的最直接因素。一旦心有了快乐,它就不再愿意去其它地方,它便会与那个带来喜悦感的禅修观察对象打成一片,秘诀就在于此。

有些人无论怎样修行,心就是静不下来。因为他们拼命在强迫心去宁静,所以不可能宁静。相反的,一定要找一个心所喜欢的禅法来作诱饵。比如,隆波小时候喜欢观呼吸,1959年接受隆波李尊者的指导时,学习的就是观呼吸。观呼吸,就会快乐;有快乐,心就会宁静。就像是小孩吃了冰淇淋,不愿再去外面玩儿。这就是禅定的秘诀!

奢摩他的诀窍在于选择一个心所喜欢的禅法,让心自然宁静下来。

宁静若不是被强迫的,心是不会紧绷的。如果有谁修行以后感到紧绷与郁闷,就表明他的修行既没有奢摩他,也没有毗婆舍那。如果修行以后,心是快乐与宁静的,这样的奢摩他是没有任何强迫与压力的。一旦有了快乐与宁静,就不要得少为足!

如果修行只是一味的追求快乐与宁静,实在太肤浅了。佛法比这个更加精深!如果修行只是一味的追求快乐与宁静,那么无须佛陀出世,其他老师也可以教导。然而佛法比此更为精深。
佛陀的教导是其他人所没有的,那即是毗婆舍那。

刚才隆波讲过,毗婆舍那的目的就是学习并且照见身与心的实际真相。如果能够了解身与心的实际真相——无常、苦和无我,就会了解它们不是“我”。如果这样照见,心便会厌倦与厌离。正如佛陀教导说:“因为照见实相,所以厌离;因为厌离,所以欲望淡化;欲望的淡化就是执着与抓取的淡化;因为欲望的淡化,所以解脱;因为解脱了,才会知道说解脱了。”
“生死已尽”一语,是指此生是最后一生。“梵行已立”一语,是指修行彻底结束了。最应该做的事情已经完成,为了离苦所要做的其他事情不再存在;一旦结束,就彻底结束了。这和世间的工作不同。世间的工作需要一直做下去,赚的钱会花掉,接着又要工作;赚的钱又花掉了,又去工作……然而修行是有终点的,被称为结束工作。结束我们的工作就是修习毗婆舍那工作的结束,这与世间的工作不同;后者苦了又苦,一直循环反复。

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。其原则就是:“因为照见实相,所以厌离;因为厌离,所以欲望淡化,欲望的淡化就是执着与抓取的淡化;因为欲望的淡化,所以解脱;因为解脱了,才会知道说解脱实际真相就是三法印。
因此,毗婆舍那的修行并不像很多人理解得那样肤浅,以为只要觉知身、觉知心,就是修习毗婆舍那。仅仅只是觉知身、觉知心,还是在修习奢摩他。一定要照见身和心的实际真相,才是毗婆舍那。

有人实践观呼吸,心始终盯住呼吸,从不离开,然后认为——觉知身、觉知心,就是毗婆舍那。并非如此!毗婆舍那必须见到三法印。

仅仅只是观呼吸,心从不离开;或是一直在观腹部起伏,从不离开;或是者经行时,脚的任何移动都有觉知、心从不跑掉等等的,都还不是毗婆舍那。毗婆舍那不是仅仅觉知身、觉知心,而是一定要知道身和心的实际真相。

身与心的实际真相就是三法印,理解这个非常难。如果有谁了解身和心的实际真相,谁就已经开始见法(开悟)了。

标签: 涅槃, 三法印

添加新评论

访问者:4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