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于苦的职责是什么?
对于苦的职责是什么?
———摘自隆波帕默尊者2019年11月27日《佛教修行的框架图》禅窗
“四圣谛”是佛教最重要的法。
如果我们没有彻见“四圣谛”,就依然还会生死轮回。
无明存在,欲望就会生起,就会构建苦,就会再次造作,轮回就不会结束。
“四圣谛”分为四条,即:苦、集、灭、道。
在我们真正实修的时候怎么办?
要去知苦,那个称之为“苦”的事物,并不是失恋痛苦之类的事物,
在“四圣谛”里面的苦,
就是我们自己的身与心,
也就是名法与色法——这个称之为“苦”。
对于苦,我们的职责是去知道。
去觉知身,去觉知心。常常地去觉知,直到看到实相——这个身本身就是苦。心就再也不会对身体有执着,对于身体的欲望,就再也不会生起。有觉性,有智慧,不停地去探究心,探究名法,看到了名法的实相,知道它本身就是苦。所有的感觉本身是苦,作为感知所缘的心本身也是苦。一旦我们看到了名法的实相——它本身就是苦,心就再也不会执着名法,不再执着心本身。
一旦我们不再执着身,不再执着心——
这个称之为:清楚地彻见到“苦”了,我们就不再执着。
如果没有看到身的实相,我们就会执着身体;没有看到心的实相,我们就会执着心。比如,我们感觉到:身体时苦时乐,我们就会挣扎着想让这个身体有快乐,挣扎着想让这个身体可以不苦。但是,
如果我们看到实相——
身体本身就是苦。只是苦的多与少。
在苦少的时候,没有智慧的人以为有快乐。
如果我们不停地去观察身的实相,事实上,身体它究竟是苦还是乐?我们(要)不停地去观察。
到了真的看到“身体本身就是苦”这个实相的那一天,就再也不会对身体有执着。
接下来,身体老,不是“我”老,我们就不会因为老而苦;在生病的时候,身体是生病的人,身体本身就是苦,苦是很正常的,心再也不会苦了;在死的时候是身体死,我们的心可以不苦,因为身体它本身就是苦,它必然要死,它必然会离散,我们愿意接受这个实相——身体不是“我”,不是“我的”。至此,我们不再对身体有执着,再也不会因为身体而苦。
我们不停地观察自己心里的感觉,所有的感觉,无论是苦还是乐,好还是坏,全部都是生了就灭。快乐生了就灭,痛苦生了就灭,好坏生了就灭,贪瞋痴生了就灭。不停地这么观察,就会看到实相——
凡生起的事情,它必然会灭去。
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,我们不停地拼命去寻找快乐,快乐也只是临时存在,就会灭去。
因此,快乐并不会让我们离苦,因为快乐生了也会灭。
如果心愿意接受实相,心就再也不会(有)“想要”。
比如,我们看到心是时苦时乐的。如果我们去观察,我们的心充满了苦,快乐生起,很快就会消失。有贪生起了,瞋生起了,痴生起了,每一次生起烦恼习气,心每一次就会被刺、被扎,会被伤害,我们不停地去观察自己的心,它并不是时苦时乐的,
心就像身体一样的,也就是,只是苦的多与少,在心苦比较少的时候,我们以为那是快乐。
当痛苦很沉重的时候,我们才愿意说,那是苦。
如果觉性和智慧越来越圆满,我们不停地去观察自己的心。
我们了解了实相,心是纯纯粹粹的苦,有的只是苦的多与少而已,心就再也不会对心执着。
一旦不再执着心,各种各样的饥饿就再也不会发生,欲望再也不会生起。
欲望其实就是心的饥渴。
比如,我们想有快乐,于是会去看电影、去听音乐、去找好吃的东西┄┄当我们知道快乐是毫无意义的,很快就会消失,心愿意接受这样的实相。
当心不再执着心,心就会抵达另一种快乐。
心不再执着心的时候,称之为我们抵达了“佛性”。
中国人认识、了解佛性这个词。一旦我们证到阿罗汉之后,才会真的看到佛性。之所以看到佛性,是因为再也不愚蠢了——因为知道了实相:身体本身就是苦,有的只是苦的多与少;一旦知道了实相,心本身就是苦,有的只是苦的多与少,就再也不执著心。
一旦不再执着身,不再执着心,什么东西发生在身,什么东西发生在心,就再也不会有任何的动摇,心会宁静快乐,再也不潮起潮落!
以上这些就是佛教修行的框架图——
修行是为了可以离苦,我们要想能够离苦,一定要清楚苦的因是欲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