仅存于佛陀的教导

~摘自隆波帕默尊者2013年3月12日开示《佛教与众不同之处:开发智慧》禅窗

 

佛陀教导道:何时具足智慧,何时心就会抵达纯净无染而解脱自在。

佛陀还教导道:人能够抵达纯净无染,是缘于智慧。

因此,我们的核心任务是开发智慧。修习宁静,仅仅是辅助工作,主要的核心是开发智慧。

 

实践阶段涉及的开发智慧,不同于听讲座或是理论学习。

比如,隆波讲给大家听的,是理论阶段的法,当我们听法而明白了如何实践以后,就要动手去做。如果做对了,就称之为已经开始修行。

我们的戒、定、慧将会有次第的提升,直至有一天智慧圆满,就会照见生命的实相。

 

在佛教里,初级智慧是指体证初级阶段的实相。

初果须陀洹,拥有初级智慧。

 

倘若尚未达到须陀洹,就表示低于初级智慧。

按照佛教的标准,我们还未能明白生命的实相。

 

须陀洹的初级智慧会照见:

“我”不存在——此身非“我”,此心非“我”。

 

终极智慧则照见:

那么存在的是什么?是苦本身。

此身是纯粹的苦,此心是纯粹的苦。

 

若能抵达这样的洞见,苦的止息便会发生。

无论何时,心照见实相,智慧便会圆满。

 

当照见“此身是纯粹的苦”,

想让身体快乐的欲望便不再生起,

想让身体离苦的意欲也不再生起。

心会进入中立,不再执着身体,就会放下身体。

 

于是出现神奇的一幕:心放下了对于身体的执着。

而最不寻常的是——心居然也能放下对于心的执着。

何时若照见“此心是纯粹的苦”,心便会将心归还给世间。

 

我们极力呵护身体等五蕴,

误以为它们极其珍贵——会带来快乐。

待到智慧圆满就会照见:

此身是纯粹的苦,此心是纯粹的苦。

 

若能照见到如此程度,心会将身与心都归还给世间,不再抓取。

如果对名色或身心不再执着,我们将彻底脱离心苦。

苦的生起,是缘于心跳进去抓取,跳进去抓取所缘,抓住色法与名法不放。

这一洞见是别人不曾教导过的,仅存于佛陀的教导之中。

 

至于布施、持戒,以及修习宁静型的禅定,

均未抵达开发智慧的阶段,

这些在其它导师的教导里也有,大同小异。

 

布施、持戒、修习禅定,是宗教共有的教导。

而佛陀的教导则更进一步——开发智慧。

 

如果不学习它们,身为佛教徒的我们就无法充分体尝法味。

若不涉及开发智慧,便无需佛陀出世。

标签: 开发智慧

添加新评论

访问者: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