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陀教导布施的目的

——摘录自隆波帕默尊者2020年01月24日开示《训练减少自己的自私》 禅窗

居士是从布施着手的。为什么强调让居士来布施呢?僧人不能布施吗?当然可以,量力而为即可。布施不是只有用钱才能做到。
佛陀教导布施旨在训练我们减少自私自利;
教导持戒旨在让我们别去随顺烦恼杂染;
教导修行(礼佛、念经等)是为了经由练习来筑基,以便接下来契入奢摩他和毗钵舍那。
因此,布施是在教导我们不要自私,以慈悲心看待他人和动物。心若柔软,修行过程便会容易。

隆波每次咳嗽都会吓到在家的医生。有些医生甚至坐着计数「隆波清了几次嗓子、咳了几次……」说明他坐着没有在听法,而是在挑毛病、在牵挂和担忧隆波的身体。

世间人活着就是明争暗斗,一心只想有利可图。佛陀则教导我们要懂得布施,布施是为了减少自私,训练去抗争烦恼杂染,而不是贪得无厌、不知餍足。特别飢饿的人会特别痛苦,极度飢渴的人也是特别痛苦的。但懂得了知足,就懂得给予。一旦知足,就有多余的部分能够慷慨帮助他人和动物,这并不是小事,而是在训练自己。

大家开始学法以后,有时觉得布施只是不值一提的小事。既然修行了,不布施也可以,这说明我们没明白布施的目的何在。布施是善举,而非不善举。比如,帮助隆波弘法的各方面工作团队有上百人,现场直播组差不多十个人,厨房组也近十人,还有法宝制作组、建筑组以及护持寺院组等多个小组。跟隆波一起工作的大多都是义工,没有人给酬劳,捞不到任何好处,那为什么还要来?因为不自私,所以共同来为佛教和寺院出力,为减轻自私而行动。

自私的人是做不了这份工作的,很快就会起冲突,再说也没有什么利益值得争抢,但是他们是怀着分享的精神而来的。比如,没有人给厨房组支付月薪来干活,而且活儿很重。虽然个子小小,但每个人都在背大锅、扛大缸,这就是他们的布施,他们在训练自己不自私自利。

世间很难找到快乐与宁静,因为自私自利者太多。如果一直盯着好处不放,要求国家和政府给予五花八门的各种救济,索求无度,接下来的国民素质就堪忧了。隆波见过,有些国家的国民根本不工作。因为只要失业,政府就会救济,于是整天游手好闲的不工作。

不创造效益的生命就是没有价值的生命。如果我们随时准备伸手乞讨,处处求人怜悯,那就麻烦了!因为这是在学不好的事。

以往,我们训练自己最大程度地进行自助,实在无法自助,社会再来救助。有时候救助是必需的头等大事,政府会来帮忙的。可是,现如今遇到一点小事,就要政府救济。藉口说自己缴税了,交了多少呢?毫无上限地伸手,有些国家就因为这样而破产。民粹主义并非什么好事,政治家争得了脸面,受损的却是国家,国民也被养成伸手要、不自助的习惯。

佛教徒不是这样的,佛教徒会竭尽全力自助,有余力还会帮助他人和动物。

如果我们的所需很少,只是基本需求,那么生活就不会太浪费;
但如果迎合了烦恼,多少钱都不够用。

令人忧心的是那些从小被宠坏了的年轻人。他们虽然学习西方的高消费模式,但是生活和工作却不是以前的西方模式。以前的西方人十八岁就独立了,能够赚钱养活自己,这是长大成人的标志。而我们呢?大学毕业还跟父母伸手要钱,根本长不大。

佛教徒要自强自立,迫不得已再向人求助。日本人的训练就很好,自立能力非常强,实在无法自助时,再寻求帮助,这种性格适合成为斗士。
佛教徒如果真想离苦,必须成为斗士,而不是万事皆求人。
求人不得就求树,向不同的树求彩票号;或有畸形动物(比如双头牛犊)出生,人们也去顶礼膜拜来寻找靠山;有时礼拜山、蚁巢、树木、石头等,求这求那的,不是佛教徒。

除了三宝,佛教徒不信奉其他的对象,只会竭尽所能自助,这些价值观在当今社会已经转变。比如,政府出于刺激经济的需要,出台经济政策是好事。可是有些人本身没有必要,因为条件很好的,却还去登记接受救济,收到救济金后,还要冷嘲热讽一番。以前有过得到政府救助后还嘲讽的案例,(拿着救济)很快就去注射肉毒素了,内心根本没有好的素质与涵养。国民若是这种素质,国家就很难发展。

在世间方面,佛陀教导布施,对吗?佛陀没有教导要去乞讨。佛陀教导分享、布施。懂得布施的人心智比较成熟,而只想得到别人的物品、获得别人悉心照料的人,都是长不大的孩子。

佛法首先可以在世间使用,适用于普通人。比如:最近天气冷,看看自家哪些衣服几年都没穿了,用不上了,拿些送给他人。还是有生活困难的人存在的,不是没有。不必拍照在脸书上广而告之:今天我在这里做了功德,那里给了赞助,这里是政府疏于照顾的地方,我必须照顾……这就不对了,那已经不是在做功德,已经不是善举了。

我们以利他的心去做,训练自己不自私,这样禅修时就不难进步。
因为禅修就是探究身心的实相,以便放下自我。
如果一开始我们就自私自利,怎么可能放下自我呢?只会更难。
即便不自私了,我们还要进一步来禅修,看到名色(身心)的实相,才可以放下自我。

佛陀教导的法是有次第阶段的,对于根器极钝的人,比如大部分的居士,佛陀教导他们布施。当然僧人也要布施,这不是只针对居士而言的。僧人可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来布施。比如,僧人虽然没有钱,但可以做法布施。
即便不具禅定,不会指导他人,一无所长,也还可以好好持戒,认真遵守律法,在托钵时保持觉性,那样居士就能看到庄严的僧人形象,心生敬仰。
这本身已经在身体力行地给世间人行布施了——平静和祥和的生活是怎样的?优雅和庄严是怎样的?
僧人托钵时的井然有序,那份庄严与美感是引人瞩目的。如果一群人走路嘻嘻哈哈、打打闹闹,看上去和一群狗没什么区别,时而撕咬,时而嬉闹,时而跑跳,一点都不漂亮。因此,井然有序地托钵,也能为佛教添砖加瓦。让旁人看到后如沐春风,感觉佛教给人以清凉,这就是布施。这种布施是僧人可以做到的。如果有多余的僧衣就结缘出去,比如我们寺庙,以前对外开放,收到很多供僧物品,隆波并没有让僧人过多使用,而是大部分都结缘到别处。如今寺庙不对外开放,没什么供僧物品,但我们仍然过得去,不艰难。因为那些只是基本需求品,过得去就行了。

居士们一定要懂得布施,那是为了减轻自私。懂得分享施予,而非一直索取。

标签: 布施

添加新评论

访问者:68